村网通总站 关姑寺村 120450.nync.com 欢迎您!
中国早点
蓟燕春秋
对于学过中国历史的人来说,“八年抗战”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。不过,这个概念将退出中国大陆历史教科书,变成“十四年抗战”。
据《新京报》报道,中国教育部近日下发文件,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“十四年抗战”概念。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,凡有“八年抗战”字样,改为“十四年抗战”,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,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。
很多人对此有些不解:“八年抗战”说了这么多年,早已是史学界和全球绝大多数华人认可的史实,为什么要改成“十四年抗战”?
“八年抗战”指的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(七七事变),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八年多时间。
1937年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,中国被迫应战。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17日在江西庐山发表谈话,强调“如果战端一开,那就是地无分南北,年无分老幼,无论何人,皆有守土抗战之责,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”。蒋介石谈话表达了中国抗日的决心,得到包括中共在内的各派政治势力支持和响应,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历史阶段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,包括中国抗日战争在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。这时距离七七事变已经八年又一个多月,因此,人们一般都把抗日战争说成“八年抗战”。
近些年来,日本政府高官经常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,而抗日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在中国长盛不衰,中日两国经常因历史问题发生口角。加上钓鱼岛(日本称尖阁诸岛)领土纠纷,不仅中日政治关系难以改善,两国国民之间的对立情绪也无法缓解。
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大陆史学界以及官方更加重视对抗日战争历史的研究,“八年抗战”的说法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。因为,日本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并非始于1937年,而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。
1931年9月18日,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,称是中国军队所为,并以此为借口,炮轰驻扎在沈阳的中国军队。九一八事变后几个月,日本就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。此后,一些留在东北的中国军队、尤其是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一直坚持对日开展游击战,直到1945年8月苏联军队击溃关东军。
大陆史学界认为,九一八事变后,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坚持“攘外必先安内”,积极围剿中共,对日却实施“不抵抗”策略,导致东北不战而降,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,比蒋介石七七事变后才决心抗战要早了好几年,说明中共才是抗日战争的“中流砥柱”。
在一些学者看来,“八年抗战”还是“十四年抗战”,不仅关系到中国抗战历史的划分,也关系到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。
事实上,大陆官方已经开始引入“十四年抗战”的新概念。2014年9月3日,北京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的活动中,安排了14个方阵、14声礼炮、140面彩旗、1万4000只气球,彰显中国进行过“十四年抗战”。
但是,“十四年抗战”和“八年抗战”其实并没有相互矛盾,也无本质差异,只不过一个是从局部抗战算起,一个从全面抗战算起。从这个角度说,用“十四年抗战”取代约定俗成的“八年抗战”,似乎没有多大必要。